close

名家觀點/驅走太陽能烏雲的三道光


目前台灣計有160家太陽能上下游工廠,以外銷為主,內需不及3%。

2012年上半年營收與2011年同期比較,台灣太陽能相關廠商只有生產電池用導電漿的碩禾正成長26%;生產電池模組的昱晶與太極,衰退20%以下。其他上市櫃矽晶片及矽晶電池廠商,新日光、茂迪、綠能、昇陽、中美晶、益通、旺能及達能、旭晶、福聚等,衰退多在50%~80%。

一、太陽能供需分析

世界太陽能產業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急速下滑,其原因在於:

1、世界最大兩個太陽能光電裝機市場德國、義大利(合計占2011年全球太陽能電力裝機量的61.4%)自2011年終止或大幅削減補貼後,需求急遽萎縮。太陽能產業特色是政府補貼政策影響景氣波動。

2、太陽能材料擴充過速:鑒於2010年太陽能矽晶片及電池、模組均供不應求,各廠大幅擴充。七成以上擴增產能在中國,造成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售價急速崩跌一半以上。

據「拓墣產業研究所」推估全球太陽能安裝量,2011年為29.1GW,2012年已降至24.5GW,2013年以後持續不振,預計到2015年才能恢復到2011年之舊觀

但是太陽能上游產能2011年已達55GW,2012年62GW,雖然實際開工率僅達七成,惟供過於求狀況依然嚴重,價格崩跌後,太陽能上下游均無利可圖

二、台灣太陽能廠競爭力分析

太陽能廠商分為上游多晶矽、矽晶片、矽晶電池、薄膜電池、下游模組、下游系統等。

1、生產上游多晶矽的「福聚」,因為較晚期投產,規模小,全球市占率少於1%,成本遠高於市價,無法獲利,經營會非常辛苦。目前主控多晶矽的世界大廠是保利協鑫、OCI、Wacker、Hemlock四家,其他業者難以競爭。

2、中游矽晶片廠有綠能、中美晶、旭晶及達能,面臨大陸保利協鑫低價競爭。惟台灣矽晶片廠較具規模,尚具競爭力,特別是中美晶另有半導體業務。

3、矽晶電池廠:產能最具規模、競爭力最強,茂迪、新日光、昱晶、昇陽科、旺能、太極、益通為代表。台灣總產能7.5GW,可滿足國內模組需要,全球市占率15%。與大陸大廠技術差距小,無法作到差異化,大陸大廠具成本優勢。

4、薄膜電池:矽晶薄膜以聯相為代表,CIGS以台積電為代表。薄膜電池轉化率低,不具成本競爭力,大多數薄膜廠已停產,CIGS量產技術尚未成熟。

5、下游模組:友達、頂晶與英懋達為代表,國內總產能2.8GW,可滿足國內系統需要,全球市占率<1%。台灣模組廠規模小、成本高,不具品牌知名度,全球市場競爭力弱。不具經濟規模之小廠,退出市場可能性高。

6、下游系統廠:以茂迪、台達電、友達為代表,以經營國內市場為主,全球市占率<1%。問題是小廠過多,即使3~5家大廠,其經營規模也遠比國外廠商小;而內需市場小,缺MW級以上之安裝經驗。

台灣太陽能的競爭劣勢在缺乏國際名牌及國際競標及電廠運轉管理經驗。優勢在矽晶片及矽晶電池的品質較優。

三、台灣太陽能產業困境紓解之道

1、提升內需:台灣太陽能內需只占3%,針對經濟部能源局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計劃,建議將原訂執行時程提前,如預定2015年完成420MW,提前到2013年全部完成;並技術性扶持營運能力強廠商。

2、鼓勵合併:促成有實力且有意願之廠商合併或重組,並予相關政策支持。

3、強化競爭:從台灣太陽能上下游產業鏈,篩選出技術領先與營運體質佳,具國際競爭力的廠商,政府給予拓展外銷之政策支持。如在國內建置大規模PV電廠,協助台商取得國際PV電廠建置經驗與實績。(作者是拓墣產業研究所董事)

【經濟日報╱張忠本、楊勝帆】2012.08.24 03:31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曼巴與千里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